成果简介

  1.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设置是为了缓解当今社会人才供需结构性质的矛盾,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生不但需要具备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需要锻炼更多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研究生教育应逐渐承担起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专硕教育在认识、结构、质量、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仍需扭转,简单套用学术学位发展理念、思路、措施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德育重视程度不够、课程/研究与实践脱节、培养模式单一、评价机制不畅等问题亟待解决。

  2.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秉承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新时代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的"党建引领,内外联动,四维融合"以实践创新型人才培育为导向的土木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改革举措:

  (1)建设实践创新型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可以使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联系更为紧密的课程体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搭建虚实结合的项目化实训平台,探索"虚实结合"实验教学方法,实现线上与线下实践统一。依托浙江省建筑与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功能完备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构建"项目化"的研究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工程深度融合。

  (3)探索校企联动下科教研学新模式,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基地(企)-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科)三方为依托,实施校企科深度联动机制,构筑多维协同的科教研学一体化教学实践平台。

  (4)打造高水平产业化实践教育平台,与地方企业创立博士创新工作站和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建立学院与地方企业纽带,增强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系,提升研究生服务地方能力。

  3.创新点

  (1)党建引领,实现研究生实践培育内涵式发展;

  (2)内外联动,构建研究生实践培育一体化管理;

  (3)四维融合,促进研究生实践培育全方位提高。

  4.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在上述方法的贯彻落实与推动下,温州大学土木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批突出的成果:形成了充足的研究生行业导师队伍(120余人),获实践相关浙江省一流课程2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省教改项目2项、省级/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9项;研究生获省级优秀实践成果奖3项。获批浙江省研究生实践基地1个、校级研究生实践基地1个、院级研究生实践基地5个,依托浙江省建筑与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功能完备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1个;与温州19家企业签订博士创新工作站与实践基地共建协议,辐射温州市周边各县,受到共建单位的一致认同。


  成果报告

"党建引领,内外联动,四维融合":以实践创新型人才培育为导向的土木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

  一、问题聚焦

  研究生作为青年教育工作的重要主体,如何充分地把研究生的理想追求与事业发展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培养出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恪守土木水利工程师的职业操守,成长为兼备专业能力素养与品德的高水平工程人才,仍然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德育重视程度不够、课程/研究与实践脱节、培养模式单一、评价机制不畅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改革举措

  面对上述问题,温州大学土木水利硕士专业学位点以学生为中心,秉承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新时代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的"党建引领,内外联动,四维融合"以实践创新型人才培育为导向的土木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改革举措,改革思路如下图所示:

  1.党建引领研究生实践培育内涵式发展

  (1)研究生自发组建课外思政课堂"讲红色故事,传红色精神"

  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思想建设、构建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研究生会牵头,在广大研究生同学支持下,研究生同学们自发组建了课外思政课堂,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内涵,通过老党员讲故事、党员积极分子宣讲等形式,充分团结凝聚研究生、教职工及党外人士,创新了思想理论学习的新路径。目前,温州大学土木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已自发组织课外思政课堂24期,课堂内容包括:苏区精神、西柏坡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焦裕禄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通过一个个红色故事,让党的重要精神内涵更加生动形象,研究生反馈较好。

  (2)研究生党支部-校内导师党支部-校外导师党支部"三联建"

  为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高研究生品德教育效能,以研究生党支部为核心堡垒,与校内、校外导师党支部联学共建,党建引领聚合力,师生联动促发展。目前,温州大学土木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共有3个党支部,已与3个校内导师党支部(教工第一支部、第三支部和第四支部)、2个校外导师党支部(瓯飞集团机关党支部和温州市教育基建中心党支部)进行联建,定期举行技术攻关联席会、政治理论学习分享会、文化活动联谊会等,推进研究生党支部在科学研究、专业学习、地方服务等诸多方面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党性修养与素质水平。

  (3)"红标尺"研究生品德教育文化品牌

  为进一步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和研究生文化建设工作,在学院党委牵头下创建"红标尺"研究生品德教育文化品牌,寓意"心中有标尺,衡量党性、丈量担当,在做事方面,让纪律和规矩意识深入人心,守底线,知敬畏,明明白白做事;在量物方面,精确使用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确保工程品质,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红标尺"文化品牌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不断提高研究生同学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为核心,目标推动学习之风、科研之风建设取得新成效。目前,围绕"红标尺"研究生品德教育文化品牌,已成功打造"红标尺"文化长廊、"红标尺"文化广场、"红标尺"学思讲坛等三大阵地,开展"红标尺"文化品牌活动十余场,有效的促进了研究生品德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2.内外联动研究生实践培育一体化管理

  高校与企业内外联动,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双导师负责制。提倡在目前科研团队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校内导师以理论、实验与科研素养提升等方面的培养为主;企业导师以工程实践能力、现场实验以及就业指导为主,逐渐形成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导师队伍。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土木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按照规定以学院主管实践教学的副院长出任实践教学基地第一负责人,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主抓基地的日常管理,学院组织年轻骨干教师和企业专职现场指导老师组建指导师队伍,负责学生实践教学指导,编制各阶段的实践教学计划等。学院专门成立督查办指定专人负责学生现场安全管理。企业由主管技术的副总为责任人,组织人力资源部和总工办负责落实合作事宜。考核采用实践总结、实践汇报、导师评分等多重评定方法,最终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成绩,并列入本人学籍档案。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重修。

  毕业论文应来源于工程实践,服务于工程建设。其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必须有必要的实验和分析数据,第一手实验资料和独立完成的工作量。 学位论文工作可在学校或校企合作单位完成。学位论文需要到校企合作单位中进行的,要经学校、导师、学生和企业四方协商,签定符合学校相关要求的协议,并在学院备案方可进行。论文成果水平不低于工学硕士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工作使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四维融合研究生实践培育全方位提高

  (1)"智":建设实践创新型研究生课程体系

  根据温州地区特殊的土木水利工程特性,设置可以使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联系更为紧密的课程,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建立博士创新工作站,加强导师实际工程经验的培养,通过到现场学习工程案例,将工程案例引入理论课程中,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供充足实践机会,鼓励研究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研究中,以解决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脱节的问题。

  在主流教学方式基础上,探索采用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支持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习更有趣;增加实景教学课程,通过参观实验室、参加实践课程等,让学生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实景,增强学习效果;创立开放式教学课堂,根据学生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结合学校的各种公共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以改革研究生教学方式。

  课程过程中引入多种评价手段,如实践报告、中期考核及实践成果展示等,以综合、全面的评价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能力和表现;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研究生在学习工程中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评价;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将学术会议报告、研究论文及项目申报等纳入研究生学习成果的重要评价指标,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充分完善研究生评价体系。

  (2)"能"搭建虚实结合的项目化实训平台

  探索"虚实结合"实验教学方法,实现线上与线下实践统一。依托于浙江省建筑与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功能完备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通过仿真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对不同结构类型的破坏过程、破坏模式、失效条件等有直观认识,使学生掌握复杂结构的试验与分析的全过程,激发其探索复杂条件下各种结构类型工作性状和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精神。按"虚实结合"的原则,通过开展大规模、大尺度的现实结构的室内缩尺仿真模型试验,将高风险、高难度、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实验转化为依靠信息与数值模拟技术实现的虚拟仿真实验,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理论和实际工程的能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过程中,直观的可视化动态结果,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这种"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教学方式,以"实"为目标,以"虚"为手段,扬长避短,以"虚"来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联系,以"实"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构建"项目化"的研究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工程深度融合。以实践教育为背景,对接行业发展及地域学科特色,以"项目式"构建了土木工程全过程生产实践劳动平台。对接工程行业需求,基于学院优势学科,开放软土处理科研实验室,建造省内唯一真实桩基检测基地,全真模拟真实工程场景。引入真实工程一线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库,基于"项目法"构建了土木工程全过程生产实践体系,融入虚实结合"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立体化教学,架构体现创新性、系统性、综合性,促进学生对土木工程真实生产活动有更深的亲身体会与理解。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课前+课中+课后"体验式教学组织:课前,通过网络平台将课程资源推送,实现课前认知式学习;课中,基于体验式教学模式,以体验为手段、以自主为机制、以团队为形式,采用"创设情境引入任务、角色翻转合作探究、亲身体验研究实践、引导总结提升应用、分享交流成果评价"的五环式教学设计,实现课中实践式研究教学;课后,通过实验结果分析研究及团队汇报交流,通过课后进行探索研究,实现理论与工程的深度交叉融合。

  (3)"研"探索校企联动下科教研学新模式

  实施校企科深度联动机制,构筑多维协同的科教研学一体化教学实践平台。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基地(企)-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科)三方为依托,逐步完善校企科合作机制,创建了校企科深度联动下的科教研学教学实践平台,包括基础型实验教学平台,综合型实习教学平台,创新型研究科创平台,培养学生的工程科学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工程疑难解决能力、工程系统协调能力,并促进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培养学生工程疑难解决能力及工程技术创新能力。

  建立能力与价值观双核驱动下科教研学管理机制。架构了全方位教学实践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从校、院层面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对教学实践过程进行组织、指挥、调控、监督和评价;从校外层面邀请企业专家及毕业生组成固定评价组织,对教学实践效果进行系统性评价。建立"双循环"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内、外循环联动促进教学实践持续改进。"内循环"针对课程教学、课程设计等关键环节,通过校内领导、教师、学生多维参与,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闭环;"外循环"通过定期召开培养方案企业专家研讨会,从需求与产出角度形成培养目标的评价机制,获取人才联合培养的改进建议,促进其持续改进。

  (4)"用"打造高水平产业化实践教育平台

  创新工作站与实践基地同建立,导师与学生齐培养。与地方企业创立博士创新工作站和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校内导师分别派驻到各企业博士创新站挂职锻炼,建立学院与地方企业纽带,增强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系,提升研究生导师的服务地方能力。研究生导师挂职锻炼期间,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总结企业人才需求,学院定期召开挂职锻炼博士会议,反馈企业用人需求,在后续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课程设置、评价机制等多个环节,紧扣专业发展大方向与企业用人需求,把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作为第一要务。研究生校内导师在挂职锻炼中参与企业工程全过程,发现工程问题,提炼科学问题,融入学生课堂,缩短学生课堂与工程实践距离。同时,校内导师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以实际工程问题为落脚点,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博士创新站与研究生实践基地并举的措施下,有力促进研究生课堂、科研与工程实践的无缝接轨,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及研究水平的提升。

  一站一带,多站协同。博士创新站要求驻站博士每周均应到站服务企业,为温州市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积极与建站单位就所遇见的工程难题申报各类项目,激发导师工作热情,并基于企业工程开展现场试验段等探究。基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与各博士创新站、实践基地特色进行分组实践。驻站博士带领研究生全程参与工程管理与现场试验段工作,掌握相应工艺流程及原理,获取现场试验数据。研究生研究与所参加工程项目紧密联系,实现学生研究方向源于工程实践,工程实践服务科学研究,实现基于研究生科研基础的专业能力锻炼与提升。

  三、创新之处

  1.引领又红又专的高校德育新风尚

  形成了一个新思政课堂:借助研究生自发思政课堂内驱力,通过"讲红色故事,传红色精神"的方式提升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了研究生品德教育新路径。打造了一个新教育阵地:以党支部为堡垒,通过研究生、校内导师、行业导师党支部"三联建",打造"红船型、奉献型、学习型"先进研究生党支部,促进了研究生品德教育新深度。铸就了一个新文化品牌:立足土木水利专业背景,通过"红标尺"文化品牌,补足精神之"钙",广大研究生同学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促进了研究生品德教育新内涵。

  2.联动内外资源激活培育新机制

  依托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产业学院、博士创新站等载体,高校与企业内外联动,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双导师负责制。提倡在目前科研团队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校内导师以理论、实验与科研素养提升等方面的培养为主;企业导师以工程实践能力、现场实验以及就业指导为主,逐渐形成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导师队伍。在研究生专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企业部门领导直接挂帅导师、依托双方合作项目开展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企业部门领导直接挂帅导师,可以由上带下,企业更加重视,可以提供更充分的培养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依托双方合作项目开展育人,可以把专业实践落到实处。

  3.融合促进智能研用提升新深度

  "智",通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建立博士创新工作站及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术活动等方式促进教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新结合,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工程情景教学等方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五维综合评价模式构建综合全面的评价体系。"能",通过构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更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技术,结合地方高校所在区域实际工程问题,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技术创新,同时在"项目化"运用上引入真实工程一线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库,实现让学生培养环境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研",通过环境资源创新打破时空束缚、集成产学研三维联动空间,有效实现学校与企业联动与合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多方协同的形成性管理机制,促进教学实践效果与质量的稳步提升。"用",通过与企业共建博士创新站为学院导师提供工程实践学习平台,改变传统引进师资力量的方式,通过组织挂职锻炼的驻站博士就研究生培养模式开展会议,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以保障研究生专业能力。

  四、成果推广

  在上述方法的贯彻落实与推动下,温州大学土木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批突出的成果,近三年(2021年1月-2023年12月)主要成果如下:

  1.思想素质方面:研究生优秀党员16人,浙江省优秀毕业生12人、校优秀毕业生25人,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4人,谷超豪奖学金1人(19级硕士研究生戴鸣),22级硕士研究生蒋汶炯献血事迹获地方媒体报道。

  2.能力素质方面:形成了充足的研究生行业导师队伍(120余人),获实践相关浙江省一流课程2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省教改项目2项、省级/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9项;编著相关教材1部、省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1项;土木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发表各类论文73篇(其中SCI论文53篇),申报发明专利22项,参与了海涂土复式真空预压地基处理技术、路基沉降控制技术等技术的研究,为温州市瓯飞碧橙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瑞安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等1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研究生获省级优秀实践成果奖3项。

  3.实践平台方面:获批浙江省研究生实践基地1个、校级研究生实践基地1个、院级研究生实践基地5个,依托浙江省建筑与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功能完备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1个;与温州19家企业签订博士创新工作站与实践基地共建协议,辐射温州市周边各县,受到共建单位的一致认同。其中与温州瓯飞集团创建的博士创新站获得"2022年温州市博士创新站考评优秀单位",共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得浙江省认定。


  • 院长书记信箱
  • 院长有约
  • 书记接待日
  • 下载中心

    Copyright © 2011-2012 温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浙ICP备07006821号-1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