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都市报:温州土质捏一下就出水,这名80后学术大牛“不服软”,“玩”土玩出了大名堂!发表时间:2018-05-14 编辑:  浏览量:次 分享到:
作为省青年拔尖人才
你只看到他的光鲜,却没看到他的汗水
为一个配方他花半年研究
为一项任务他忙到吃了一个月外卖
作为一名80后
你可以轻视他的年轻,他将证明这是谁的主场
从“单打独斗”到带领“生力军”作战
已获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他是王军
他为温州岩土研究“代言”
  王军,1980年6月出生,辽宁人,温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从事饱和土动学和地基处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选、温州市杰出人才。


  近日,省委人才办公布首批入选《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省“万人计划”)人才名单,共有199人入选,其中青年拔尖人才50人。温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80后学术大牛”王军名列其间。
  王军,1980年6月出生在辽宁省盘锦市。从小怀着医生梦的他,却在高考时与大连医科大学擦肩而过,调剂进入江西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既然进了这一行,我也就顺其自然地走了下来。”只是他没想到有一天会来到温州这样一个南方沿海城市,与软土结下深厚缘分,甚至被人称为温州岩土研究“代言人”。
  自2008年来到温大建工学院,仅4年时间王军就从一名普通讲师成长为副院长、岩土学科带头人,成为温大最年轻的科研领军者,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荣誉。

一台260万元设备为我市引来一位精英人才
  “你要是愿意来温大任教,我就从英国引进一台‘双向变压动三轴’设备给你。”正因为博导、时任温大校长蔡袁强的这句话,2008年从浙大建工专业毕业的博士生王军,婉拒了大连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等一批高校的邀请,来到温大建工学院任教。
  “你可别小瞧这台设备,它当时价值260万元,而且温大这台是继浙大之后的全国第二台。对于我所从事的土动学研究来说,这台设备是必需品,它能帮助我研究岩土受力的变形过程。”王军说,2009年初,这台设备运抵温大。在它的帮助下,他仅花了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一篇关于温州软土动力特性方面的论文,并在SCI国际期刊上发表。“我们通过这台仪器模拟交通工具反复碾压施力,研究道路土层受力后的沉降情况。例如一辆公交车碾压一次将施于地基深度3米处土层10-20千帕的力,我们取15立方厘米的软土土样放入仪器中,仪器会不断模拟这样的碾压施力上百万次,最后我们发现若经历30年,温州的软土土层沉降将达1米左右。”
  另一方面,王军的研究领域是饱和土动学和地基处理,温州正是这方面研究区域的绝佳选择。“温州有着全世界最典型的软土地基,几乎是全国最软的土质,软土的形成主要受土里含水量的影响,例如杭州土质含水量在40%;而温州土质含水量却高达70%,你抓一把土捏一下就会出水。”在王军眼中,温州有这方面研究的需求及条件,对他研究的连贯性和持续性有很大帮助。“我觉得,只有在这里才能做出最有创意的研究,这也是我选择留在温州的另一原因。”

一项发明专利有望为瓯飞围垦工程节约成本

  2012年9月,中国单体最大的围垦工程瓯飞工程正式获批,工程位于瓯江与飞云江之间的浅海及滩涂区域,总面积达20.3万亩,跟市区现行建成区面积相差无几。王军所带领的团队就是该工程邀请的主要岩土专家团。
  据介绍,目前围垦基本都采用吹填法,吹填的过程一般是先建堤围出一块需要吹填的区域,然后由绞吸船从堤坝外的江底通过管道抽淤泥吹到吹填区,再进行软基处理。吹填淤泥的土质好比豆浆,海涂围垦的基础就是“吹填淤泥固化”,简单地说就是想办法把“豆浆压成豆腐干”。这个过程是用真空泵将吹填淤泥里的水通过排水板排出,从而把泥面压结实,这样“豆浆就变成了豆腐干”。
  “我们在排水时需要用到排水板,排水板的作用就是将水土分离,做到只排水不排泥。但是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滩涂泥浆里的泥太细小,不易被分离,往往会一同被排出去,这样不仅容易堵塞排水管,软基处理效果也会变差。”王军说,起先他们采用的方法是增加排水板,但效果不佳;后来他从建筑废渣絮凝剂凝化处理工艺中获得灵感,思考用絮凝剂让泥土颗粒变大,变大后就能轻松地被排水板隔离出来。但这个工艺难点在于如何在1000多种絮凝剂中找到合适的,并合理配比发挥最大效用,这需要大量实验。为此,他的团队以及10多名学生花了半年左右终于找到最佳絮凝剂配方,并于2017年获国家专利。
  “根据实验室实验结果,这项发明专利将在节约施工电费、缩短施工时间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但还需要现场试验论证。”瓯飞开发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负责人金锦强透露,经过双方沟通,这项发明专利预计今年下半年将会率先在瓯飞起步区3#围区二阶段涂面整理工程中进行现场试验,如试验成功将会在瓯飞工程乃至浙江其他围垦工程中全面推广。
  王军最近也在忙着制定这项工艺的国家技术规范,一旦获批,未来的应用将非常广泛,例如可以应用于河道淤泥清淤和再利用上,淤泥凝化成固体后,其运输使用将更便利。
  这些年来,王军和团队先后投身龙湾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瓯飞水闸软基处理等6项工程的设计咨询,其研发的“基于地下空间利用的围垦造地开发新模式”、海涂围垦吹填淤泥复式真空预压处理技术等应用于瑞安丁山二期围垦区、洞头状元南片垦区吹填淤泥处理等20项重大工程。
一个人“单打独斗”到带领一支“生力军”作战

  2008年在温大建工学院研究土动学的只有王军一人,从挖土取样、实验操作到撰写论文都是他一人完成,其个人每年在SCI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而现在,他不再“单打独斗”,通过多方努力建立了12人研发团队。
  “做研究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必须组建团队。为了发展团队,我努力地物色志同道合的同伴,浙大和温大有博士联合培养项目,我的一些学弟学妹都是我手把手带出来的,我就劝他们留下来。另外我也培养了一些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他们毕业后加入我的团队。”现在,王军带领的团队已成为建工学院平均年龄最小、科研能力最强的“生力军”,每年SCI国际期刊发稿量达20多篇,创立至今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
  “我2007年就认识王军,他是我的学长,在专业研究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为人直爽开朗,对工作认真负责,尤其是团队初创时期简直就是‘拼命三郎’。”温大建工学院教师、王军所带领的“浙江软弱土地基与海涂围垦工程技术课题组”成员王鹏回忆,2011年时任实验室主任、团队负责人的王军肩负着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的重要任务。“当时有一个多月,除了晚上睡觉他几乎没有离开过办公楼,一日三餐都是点外卖。大到实验室设备采购、课题设置,小到实验室里一块展板陈列,他都亲力亲为。也就在那时,他落下了胃病。”
  在学生眼中,王军则是“最严导师”,对他是又敬又怕又爱。“我是王军老师第一批专硕研究生。他对研究生要求很高,要求我们能在SCI国际期刊上发论文。相较而言,一些985、211学校对硕士研究生都没有这样的要求。然而正是他的严格要求,才让我在日本佐贺大学的博士生申请中占得了优势。”今年硕士毕业的倪俊锋已在SCI国际期刊上发表了两篇论文,他回忆在撰写第一篇论文时,王军连续4个月指导他研究写作,不断反复交流增补内容,“每次上午8点发修改稿至老师邮箱,9时就能收到修改反馈,论文背后凝结了老师很多心血。”
  在2017届温大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发言的王军殷切寄语:“我们温州大学为双非院校、没有高贵的血统,但我们在座的很多学子也做出大量让985、211博士生汗颜的成果,只要你大胆向前,勇于尝试,一切皆有可能!”
  其实,这也正是王军的精神写照。未来,他的科研步子也将迈得更大,计划开辟岩土智能化等新兴研究领域。
新青年寄语:
  初心勿忘,乘风破浪!
  不负韶华,奋勇拼搏!


学院新闻
  • 院长书记信箱
  • 院长有约
  • 书记接待日
  • 下载中心

    Copyright © 2011-2012 温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浙ICP备07006821号-1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